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环境管理:通过一定的手段,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对从事集团和个体行为实施监督控制,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社会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关系: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紧密相连,难以分割;但是两者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规划是职能是环管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共同核心;共同的理论基础目的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个人、企业、政府行为)。五大手段:法律手段、经济、行政、技术、宣传教育。三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中国环境管理和规划五大改革1由传统发展方式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2由环境污染治理进入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建设阶段3由对局部地区的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进入到对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在对城市和工业污染加大治理度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的治理5环境与规划管理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加计划,转向依法行政和管理。一控双达标:全国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基本方针政策体系:三同步三统一;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何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人均资源短缺、环境难以持续)(局部有所控制整体仍在恶化)。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按性质分环境行政、环境民事、环境刑事责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八项制度:“三同时”。关系:层次性、包含性、系统性环境标准: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包括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总量控制包括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生态工业园艺区为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第四章数学基础环境数据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数据特征分为:位置特征数(算数、加权、几何、调和平均数);离散特征数(级差、差方和、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布形态特征数(偏态和峰态系数)精密度(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正确度(指测量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被测量对象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其真值的接近程度。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最优化分析方法:教材P74(课后第四题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必考
环境规划与管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