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通甚广。此经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因有七种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者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法师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及考证之用,概未以之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殊胜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以弘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有“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诵读,亦功德无量。 兹将本文,略分为二:一经题;二经文。 一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乃此一卷经之题。 般若及波罗密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已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 “般若”古读波那,今读般若,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菲洛索菲,论理为逻辑之类。般若之义,虽可翻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智慧,文有美有恶,如古书里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为解释,且须加以界限;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远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之分别,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作智慧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智慧之义不同,今为定义如下: 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亦即般若之本身。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别。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无可说。惟无分别智乃名般若。即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但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的,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记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言说绝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仍不离于名字,尚未达到无分别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中须有功用在。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于三藏佛典内,研究到透澈明白,融汇通便已;必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