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都江堰徐慕菊(水利部四川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提要本文根据都江堰引用水源及都江堰受益地区和用水要求的发展,阐述都江堰在李冰创建时的无坝引水,已1974年春在堰首外江河口建成现代化临时节制闸,改为有闸引水;21世纪初兴建紫坪铺水库作为都江堰首引水枢纽,再进一步改为有坝引水的合理性和紧迫性。【关键词】岷江上游水资源李冰凿离堆建成都江堰都江堰的发展外江河口临时节制闸紫坪铺水利枢纽岷江发源四川盆地西北岷山,岷江上游从松潘经汶川南流至紫坪铺山口,左纳白沙河至都江堰首分水鱼嘴,下入成都平原,再分穿龙泉山脉,入川中丘陵地区。鱼嘴以上岷江上游河长341公里,流域面积23037平方公里,20世纪中期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0亿立方米,有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隅成都平原由岷江上游及其两侧小河冲积而成,以岷江冲积三角洲为最大。岷江上游山口冲积三角洲首,江面水位海拔高程731米,中脊东南至成都城区平均地面高程500米,西缘沿沙沟河--西河--金马河--,南至彭山江口复入岷江,水位高程424米;北缘蒲阳河--清白江,东至金堂赵镇入沱江,水位高程438米。成都平原以东,以龙泉山脉分界,都江堰灌区的川中丘陵地面高程450-380米。都江堰河渠水系均有地势高下自流引用之利。都江堰是我原中部,岷江上游冲积三角洲首、岷江北岸玉垒山趾,凿离堆宝瓶口引用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和相邻川中丘陵地区集防洪、通航、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也是2260年来一直发挥效益并至今仍在发展中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仅以农田灌溉效益而论,从李冰初创时农田灌溉面积不足100万亩,经过汉、唐、明、清历代发展,历2200多年,灌溉区域扩展到整个岷江上游冲积三角洲平原的14县(州)300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短短50余年间,采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建闸开渠,都江堰灌区得到空前发展。先是扩灌整个成都平原600万亩,再三穿龙泉山脉,引水入川中丘陵地区引蓄结合,到公元2000年,都江堰灌区扩展到四川37个县(市),总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最终规模,包括毗河引水,总计为1500万亩。岷江上游水源主要依靠降雨;汶川至都江堰首一段又当龙门山前暴雨区带,暴雨量大次多,导致都江堰首洪枯流量差异极大、洪水频繁。李冰凿离堆前,岷江上游洪水出山口在冲积三角州平原上泛滥,水流不到的地方,赤地千里,水流冲到的地方,洪水为灾。志载李冰任蜀守之初,曾沿江上到今松潘一带,见到“两山对如阙”的天彭门,即今岷江上游多处两岸岩石壁立的峡谷。可能是李冰在考察中观察到了峡谷谷口束滞洪水的作用,因而在都江堰首紧靠玉垒山脚穿北江、“凿离堆”开宝瓶口作为引用水源的总进水口,同时加固南江(外江)金马河为专一的排泄洪水的通道,这样就消除了平原上的洪水灾害。今都江堰首鱼嘴分水内江(古北江)河道宽80~100米,宝瓶口进口水面宽20米,形成束口。再利用飞沙堰前缘凹岸。对江的虎头岩、凤栖窝一段天然河势,正如晚清县人彭洵在其所著《灌记初稿》一书中所述“一波三折”,在离堆象腹前形成漩流,更进一步压缩宝瓶口进流过水断面,而使春灌时期岷江来水流量600立方米/秒时,宝瓶口能全部引进内江分流350立方米/秒的流量,而当洪水流量6880立方米/秒(1964
都江堰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都江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