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阳明《大学问》创作的文化背景[摘要]在阳明著作中,《大学问》同《传习录》一样,都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素材,《大学问》是阳明56岁时将征思、田时所授,可谓是阳明晚年之教,被阳明后学誉为“师门之教典”。本文拟通过对《大学问》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解读,以期能深入理解阳明《大学问》思想及心学思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宋明理学的发展;二、《大学》对于重构整个宋明理学的重要作用;三、《大学问》的最终成文。[关键词]王阳明《大学问》《大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28-02《大学问》是阳明研究古本《大学》并对朱子《大学》的解读作了批判之后的结合。《大学》一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唐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南宋,二程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且朱子重新做了编排整理后,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从此《大学》成为宋代以后历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朱子对《大学》所做的解释也因此而成为历代所公认的权威经典,及至明中叶,王阳明心学成为明代儒学的主流。王阳明由早年信奉朱子之说转而怀疑并批判朱子之说,因而才有《大学问》一文的创作。王阳明《大学问》的创作,构成了继朱子之后解释古本《大学》的另一经典范本,在阳明心学体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学问》一文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思想,是研究心学和理学分歧的重要素材。一、宋明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也称宋明道学,它是从北宋三先生开始,后经北宋五子逐渐发展及演化形成的三种学派: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在这三派当中,理学和心学影响最大,所以自心学形成后,有“范围朱陆而进退之”的说法,这基本上成为宋明儒学家共同的为学路向。[1]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其最终归本于孔孟儒家的心性之学。心学发展的演变史,在《象山文集序》中,王阳明认为,它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尧舜禹时期,即心学之源头。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即心学,它最终可追溯到尧、舜、禹时。在书中,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2](《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45页)第二阶段,尧舜禹时期至孔孟时。王阳明认为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后受到墨子、告子学说的影响,心学大坏。阳明云:“迨于孟子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同上)第三阶段,从孔孟之后直到宋代。当时周敦颐、二程开始追寻‘孔颜之宗’,精一之传已开始萌发其端倪,王阳明说:“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同上)第四阶段,即心学发展到陆象山时,已基本成熟定型。王阳明在书中谈到:“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孔孟之传”。(同上)心学发展到明代时,王阳明承接陆九渊之路,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到明中叶,王阳明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提出“致良知”说,使理学中心学的一派取得完成的形态,盛行一时,才打破了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3]《大学问》乃阳明晚年之教,钱德洪说: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德洪受而录之。(《全集》
略论王阳明《大学问》创作的文化背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