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堂问心无愧传佳话问心堂:问心无愧传佳话李海珉远近闻名的黎里问心堂中药店,从清同治10年开业至今,已有130多年。一直在原址经营,现在是黎里镇中心街13号,门面占地86平方米,有六个橱柜,每个排列45个隔屉,合计270个,橱柜上层安放着38个锡盖磁瓶,其中有些磁瓶是康乾年间的,比问心堂更年长。隔屉内储存普通药材,磁瓶中存放较名贵的中药。吴地有句俗谚,“七世修来街面屋”,要在苏杭一带的古镇,特别是热闹繁华地段,拥有一间店面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年,问心堂药店就会同天福永布店同时开业,三开间门面,东边一间是问心堂,西边一间为天福永,当中一间两家公用。这样的布局俗称“和合门面”。顾客上门既可以赎药,也可以剪布。天福永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迁走了,房屋全部归属问心堂,东边仍旧是中药铺,西边则开辟成西药柜台,中间仍然是走道。说起问心堂的开创,涉及到许景星的一段故事,黎里的老一辈至今津津乐道。某一天,许景星到镇上唯一的中药店,开办于道光21年(1841)年的陈同春药店抓药,由于病情较急,央求伙计快一点。当时陈同春中药店生意忙,人手紧,中药的质量、价格难免不如人意,抓药也时不时会闹点别扭。对于许景星的央求,伙计只冷冰冰地回答,上午来方子下午取药,这已经是店堂里不成文的规矩了。许央求多次,伙计不阴不阳地发话道:“只有老板关照下来才能提前,我哪能自作主张?”“除非你自己当老板,否则只能等下午!”许景星受到奚落之后,一发狠心,就与亲戚朋友毛冠生、迮子善和鲍润生四人联合创办了一爿药店,他们立下宗旨,一定要凭着良心为桑梓服务,特取名“问心堂”。其实,许景星受到奚落,只是开药店的一条导火线。诺大一个黎里镇,加上一百多个村庄的乡脚,只一爿陈同春怎么照顾得周全。乡亲们有了病痛,多数能挺的就挺;实在拖不了,就在走方郎中处胡乱抓点药。许景星与迮、鲍、毛四家,审时度势,认定再开一爿中药店大有市场,一则为家乡父老解决抓药的难处,二则站稳脚跟之后,必定有相当的利润。由于许景星他们尝到了缺医少药的苦涩,因此竭诚为民,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力求时时处处问心无愧。古语云“巧诈不如拙诚”。问心堂从进货、加工到发药、售药,从制作丸散,到创出品牌,为家乡预防疾病抵抗时疫,他们付出了力气也付出了心血,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进货,问心堂坚持选择优质药材。当时苏州是一个江南最大的中药药材市场,几乎全国各地所有的药材在这里都有周转、屯积和发售。选药一项,不仅学问深,生意经也多,问心堂凭着自身的良心选购的尽是上好药材。比如楝树子,四川出产的质量最为上乘,就专进川楝子,枸杞子以甘肃出产的最佳,就专选甘杞子。老话说“病有四百病,药有八百药”,中药质量由于产地不同,其药效相差非常之大。至今,在问心堂还保存着一块招牌,“问心堂各省药材”,选择各省最为上乘的药材,成为问心堂生存的根本,用时髦话说这是他们的生命线。药材运到问心堂,有专人保管,有专门库房存放,通风、晾晒,还初步整理加工。就拿一支当归来说吧,须分成三份,归头、归身和归尾,各有各的用处。黎里人吃中药,都把药渣倒在通衢路口,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有说,这样做为了提醒路人,附近有病人,不要惊扰;有说,这是一种迷信,药渣让路人践踏过后,病人的晦气就被路人带走了。问心堂也提倡病家把药渣倒出来,用意是请大众监督问心堂所配中药的质量及其数量。扪心自问,问心堂的中药质高量足,
问心堂问心无愧传佳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