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安风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涨,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艺术风格上表现为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赠白马王彪》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此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使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顶真格有密切的关系。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黄“踟蹰亦何留”。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耐人寻味。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再现。恰当的比喻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把监国使者比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白马篇》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歌的起篇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五言诗到建安时期逐步兴盛起来,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走上了个人抒情的道路,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其五言诗是一种拟乐府诗,展现了从四言诗向五言

建安风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