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开发简介可燃冰简介与开发前景摘要随着能源日渐短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被许多国家放到了发展的战略位置。可燃冰自20世纪70年代在海洋深处和冻土地带被发现后,就因其污染小、储量大等优点而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若可燃冰的开采不慎,极易导致 其矿产受到破坏,甲烷气体的大量泄露并进入大气。在导致温室效应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由此可见,可燃冰也是一种带有危险性的能源。因此,在对其开发利用之前做好充分的研究十分重要。当前,对可燃冰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它的多种结构已经被X-Ray、Raman、NMR等实验验证,对可燃冰形成的温度、压力亦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方面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关键词:可燃冰能源危机海底开发ABSTRACTSincetheshortageofenergysourceshasbecamemoreandmoreobvious,,methanehydrates,foundindeepoceansandpermafrostregionsinthe1970s,havereceivedunprecedentedattentionbecauseoftheirspecialadvantages,,methaneisalsooneofthegreenhousegases,,itislikelytodestroytheminesandcausemethaneleakage,,,wehaveachievedsomeprogressintheresearchofthestructureshavebeenconfirmedbyexperimentssuchasX-Ray、Ramanand,:MethanehydratesEnergycrisesOceandevelopment一可燃冰简介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就着手研究气体生成的气体水合物温度和压强,并且首次在实验室发现天然气水合物。1934年,前苏联在被堵塞的天然气输气管道里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由于水合物的形成,输气管道被堵塞。这一发现引起前苏联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视。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并引起多国科学家的注意。1970年,前苏联开始对该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进行商业开采。1970年,国际深海钻探计划(DSDP)在美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布莱克海台实施深海钻探,在海底沉积物取心过程中,发现冰冷的沉积物岩心嘶嘶地冒着气泡,并达数小时。当时的海洋地质学家非常不解。后来才知道,气泡是水合物分解引起的,他们在海底取到的沉积物岩心其实含有水合物。1971年,美国学者Stoll等人在深海钻探岩心中首次发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并正式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概念。1974年,前苏联在黑海1950米水深处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冰状晶体样品。1979年,DSDP第66和67航次在墨西哥湾实施深海钻探,,首次验证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存在。1981年,DSDP计划利用“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也从海底取上了3英尺长的水合物岩心。1992年,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46航次在美国俄勒冈州西部大陆边缘Cascadia海台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1995年,ODP第164航次在美国东部海域布莱克海台实施了一系列深海钻探,取得了大量水合物岩心,首次证明该矿藏具有商业开发价值。1997年,大洋钻探计划考察队利用潜水艇在美国南卡罗来纳海上的布莱克海台首次完成了水合物的直接测量和海底观察。同年,ODP在加拿大西海岸胡安-德夫卡洋中脊陆坡区实施了深海钻探,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至此,以美国为首的D
可燃冰开发简介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