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理论文模板.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理论文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陈欣祥(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周一10光信3班)内容摘要:通过调查和了解雷州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认识聚落的形态及其演变,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白聚落地理学的含义,并能够就聚落环境来谈出对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看法。关键词:雷州聚落、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发展一、雷州简介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度C。全市总人口141万,辖20个镇,镜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雷州城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二、雷州的自然环境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岛中部。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O°26′~21°11′。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相距67公里,南北最大相距83公里。   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O万亩,坡地60万亩,,有林地总面积156万亩。    雷州市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    雷州市自然土壤总面积360万亩,占总土壤的68%,可分为五大类型:砖红壤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滨海盐土,沼泽土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06公里。全市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不但海洋捕捞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养殖业也迅速发展,全市30万亩沿海滩涂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已有16万多亩养殖对虾、石斑鱼、鰡鱼、黄脚鲩、膏蟹、泥蚶螺、东风螺等。水产养殖总产量8765吨。,其中,珍珠养殖业更为突出。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自汉代至今,一直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雷州人民从60年代开始,人工海底采珠转上了人工养殖珍珠,办起了一批珍珠养殖场。1967年,在南海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流沙珍珠场人工孵化珍珠贝苗喜获成功。进一步促进了珍珠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珍珠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珍珠工艺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现有珍珠贝末加工厂25家,珍珠项链、珍珠手铜加工厂共56家,产品畅销香港、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雷州聚落的起源 历史上,雷州地处天涯海角,为蛮烟瘴雨之乡,但是丰富的海洋资源,平坦的地势,良好的气候环境,吸引了先民们的聚集,渐渐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南海地区最早的聚落。考古学家发现,距今约有5000年已发现的有7处的聚落遗址。其中,英楼岭山岗遗址:位于海康港对岸海田镇英楼村东北平台坡上,面积为1O多平方米,遗物有石斧、石喯、砺石、石网坠、敲砸器、穿孔器以及夹沙陶片等2O0多件。此外,还有石头堰山岗遗址、芝园岭遗址、卜袍山岗

地理论文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0-02-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