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有《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大唐开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合著)等,主编《<资治通鉴>二十讲》、《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等教材或论集。1《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4年6月2《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意谓吕惠卿。3《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十九4《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司马光《进修心治四年,1067)“臣蒙陛下拔於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敢先以人君修心治之原本也。臣闻修心之要有三: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夫人之才性,各有所长;官之职业,各有所守。5《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故人主诚能收采天下之英俊,随其所长而用之,有功者劝之以重赏,有罪者威之以严刑,譬之乘轻车,驾骏马,总其六辔,奋其鞭策,何往而不可至哉?昔仁宗时,臣初为谏官,得上殿首曾敷奏此语。先皇帝时,臣曾进《历年图》,又以此语载之后序。6《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今幸遇陛下始初清明之政,虚心下问之际,臣复以此语为先者,诚以臣生平力学所得,至精至要,尽在於是。愿陛下勿以为迂阔,试加审察。若果无足取,则臣无所用於圣世矣。”——《传家集》卷四十六7《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8《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0
《资治通鉴》与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