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博所发各贴均为原创,同时本文发布于“长孙博历史学考研博客”http://blog./njuzhangsunbo,欢迎访问交流
历史学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
二、次重点:考研历史名词解释的范围
三、真题分析:最易忽视的工作
四、三段论:可行的高分模式
五、“别称”:名词解释的面具
六、字数:6分钟的限制
七、史实处理:正确为上、可模糊化处理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可行的解答考研历史学名词的高分技巧。2007年以前,名词解释一直作为高校自主命题的三大题型之一。2007年历史学实行全国统考以来,名词解释也一直是试题题型的一种。笔者在认真研究历年统考真题、深入认识名词解释的考查范围及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段论”的解答方法。此方法把名词解释的答案分成概括句、分述部分、意义句三部分,形式上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本文将从题型分析、考查范围、真题分析、字数和时间等方面全面解析名词解释这一题型,并探讨“三段论”的高分答题模式。
本文是以统考真题名词解释为样本而展开的论述。除第七小节《字数:6分钟的限制》是主要分析统考名词解释真题外,其余内容对自主命题名词解释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名词解释这一题型的认识。历史统考试题中,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10分,共80分,占到总分(300分)的四分之一强,低于论述题(简答题)的五分之二。从分值上看,似乎名词解释没有论述题(简答题)重要。然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名词解释是贯穿于整个试题之中的。
其一,20个单选题,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2007年1题“春秋战国时期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答案:)”,考的就是名词解释“稷下学宫”。
其二,在史料题中,一种考查的方式是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如2007年29题(1)要求解释材料中出现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2008年29题(1)要求解释材料一中的“魏武”、“都正”等。
其三,论述题(简答题)以及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有些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前者如2007年31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可以看成是“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州县制”、“隋朝大运河”等重要名词的重新整合;后者如2008年31题“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即可看成是名词解释“行省制”以简答题的考查方式出现。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名词解释是核心题型这一看法了,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考研历史考的是史实!而考查史实的最好题型就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成为核心题型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它可难可易。一般而言,名词解释的题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试题中出现较偏的名词解释,则考场上会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写或写得不着边际,其结果是白白失去了10分。因此,名词解释也是最有区分度的题型。
二、次重点:考研历史名词解释的范围
前文已经指出,虽然论述题(简答题)所占分值高于名词解释,但试题的核心题型是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简答题)。那么,在引入“次重点”一词之前,我们先明确论述题(简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