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大师马一浮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①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体系,而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躬自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闻达等有关。这在今日着眼于"新"的学人们看来,马一浮似乎偏于"仍旧贯",对传统儒学没有多少新的发明,因而未予重视和研究。 其实,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与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齐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众所周知,熊十力是极少称许别人的,但是他对马一浮却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十力语要》卷二《与贺昌群》)。贺麟则评论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说:"他特别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当代中国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所以,研究和分析一下马一浮的思想路向,对于把握近现代儒学发展的全貌,也是极有意义的。 马一浮,单名浮,一浮是他的字,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蠲叟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①死于1967年。他自幼饱读诗书,1898年,十六岁时,应县试,名列会稽县案首(第一名)。②青年时,他与同乡马君武、马叙伦游,风华正茂,"各自负以天下为任",然而不久后,马一浮"即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引自马叙伦:《石屋余瀋》"马君武"篇)大约从19或19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画家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在记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马一浮居处访问时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说:"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描着坚致有力的线而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引自《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这段充满感情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马一浮二十年间乐道不疲的精神。 抗日战争爆发后,激发起了马一浮的一片爱生杜门","未尝聚讲"(《泰和宜山会语卷端题识》)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第一次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的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设"国学讲座"。关于开设这个讲座的意义,他是这样说的:"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能够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能够担当大事。"(《泰和会语》,"引端")他首先拈出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教大家立志,希望大家"竖起脊梁,猛著精采","养成刚大之资,乃能够济蹇难"(同上,"横渠四句教")。可见,他是把对学生的抗战爱国教育,贯穿于这些讲座之中。1939年夏,他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能够说,整个抗战时期,也是马一浮学术活
理学大师马一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