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论文——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摘要】《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本人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但是它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本文主要介绍了《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各个篇章内容,并阐述对于该曲广受欢迎的原因的一些个人理解。【关键词】交响乐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创作背景【正文】柴可夫斯基是19浪漫主义俄国作曲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812序曲》虽然算柴可夫斯基自己并不认为是一只具备艺术性的曲子,并且也并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就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然而,《1812序曲》在首演时已大受欢迎,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后来陆续在俄罗斯许多城市和德国、捷克、比利时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恐怕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那么,《1812序曲》能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何在呢?·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IlitchTchai-kovsky),生于1840年,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作曲家,在国内通常被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称为“老柴”。童年的柴可夫斯基神经及其敏感,尤其对音乐的感觉更是容易兴奋,但是父母却将他送进了法律学校,因为他们担心神经及其敏感的柴可夫斯基从事音乐工作会使他的神经更加的脆弱。毕业三年后,柴可夫斯基终于开始了自己正式的音乐生涯。他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均为被后世所传唱的传世经典,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寓意。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充满着对社会黑暗不满和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凄叹的,同时也充满了柴可夫斯基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也就是这部交响曲公演一个星期之后,年仅53岁的柴可夫斯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聆听,慢慢的品味和深入的学习。二.《1812序曲》、芭蕾舞剧或清唱剧等的开场音乐,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管弦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加有标题。《1812年》序曲即属于独立的、有内容的管弦乐曲。《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已经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借口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了蒂尔西特和约,向俄国发动了进攻。1812年初夏,拿破仑没有宣布任何消息就突然率领120万的庞大军队侵入了俄国,凭借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法军一路向东挺进,直至兵临莫斯科城下。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库图佐夫为军队最高统帅,以期能够扭转战局
交响乐欣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