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痹症诊疗方案.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痹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二、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多见于上肢关节,初起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滑。病机:风兼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5g麻黄9g桂枝15g葛根30g当归12g茯苓15g生姜6g大枣10g甘草6g加减:腰背酸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以温肾阳。关节肿大、苔薄黄者,有化热之象,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痛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遇寒则剧,得热痛减,关节拘紧,屈伸不利,疼痛固定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病机:寒兼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制川乌(先煎)3g麻黄9g白芍15g,甘草9g黄芪15g加减:关节冷痛剧烈、拘急难伸,加附子(先煎12g,细辛3g,干姜9g,当归12g以温经散寒止痛。着痹证候: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明

痹症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0-02-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