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pdf.pdf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李红梅(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其名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ourfloatinglifeislikeaspringdream;how。ftenCan。neenjoyonese价)之句。由林语堂1935年将其译成英文。小说原有六卷,现只存四卷,所以浮生六记实为四记。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浮生六记》的作者和他的妻子,“两位平常的雅人”虽“穷困潦倒、遭不如意事的磨折、受奸位小人的欺负”,仍然“欣爱宇宙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但“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过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反映了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人生磨难仍然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人生态度。《浮生六记》的写作颇有“性灵”作品的风格,所谓“性灵”即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天性和本真心灵。这种境界正迎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恰恰是林语堂一直崇尚并在现实生活中希冀达到的。所以,林语堂在“译者序”里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上表现出来”,“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林语堂(1895一1976)出生于福建的一个清贫的乡村牧师家庭。他一生近35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用其功力颇深的英文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那篇著名的《论翻译》。这篇论文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论。从对翻译的认识来看。林语堂是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的(translationasafineart)。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浮生六记》(SixChaptersofaFloatingUfe)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次。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取悦于译语读者,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林语堂以其独特的双语创作与译学理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以学贯中西的底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既把渊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地介绍给世界,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大众。林氏的双语、双文化能力(bilin即alandbiculturalProficiency)是不容怀疑的,其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使林语堂的翻译也别具色彩。二、目的论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林语堂在其译本后记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可见其翻译的预期功能是传播中华文化底蕴与信息,并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目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法和策略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