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论和行为的书。由他的弟子们(包括再传弟子)把他与弟子、时人的谈话记录加以整理而成此书。书中所记录的孔子、孔子弟子与人相答问、辩难的话语,都能循事物之理、得事物之宜,能恰当地解释和阐明事物的规律,故一开始就将此书取名为《论语》。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二十篇。此书被尊为封建文化正统、儒家经典,更成为统治阶级治天下的利器,影响极深。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思想《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个字或三个字命名。积章成篇,章与章,篇与篇并无内在联系,前后个别有重复的章节。自《学而》篇至《阳货》篇,除《乡党》篇外,这十六篇皆无明确的中心,只有其余四篇有较为明显的中心,即《乡党》篇是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为人;《微子》篇记载孔子及古代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几位著名弟子子张、子夏、子游、子贡等的言行;《尧曰》篇除最后三章记述孔子的言论外,皆是集中摘录古文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1.《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指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孔子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在实践中的理论基础。“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作出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
孔孟思想(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