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论文关键词:唯美唯美主义守真尚善真善美的统一终极真理论文摘要:屈原是“唯美”的。道家、儒家、屈原对美的态度分别是“反对——折中——张扬”。但屈原的“唯美”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唯美主义。屈原的“唯美”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与孔子的“尚善”;庄子的“守真”一样,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孔子、庄子、屈原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道德意识、哲学意识、审美意识发展的最高峰。孔、庄、屈并列,成为一鼎的三足。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的艺术和人生》一文中提及屈原的艺术是“唯美的艺术”;罗根泽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亦有类似说法。屈原对美的高扬不遗余力,艺术作品也一反传统的朴素,显得华丽奔放,确实容易给人这种印象。那么,事实如何呢?笔者尝试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屈原“唯美”。道家、儒家、屈原对美分别持“反对—折中—张扬”的观点屈原爱美。从他的作品和本传的材料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他衡量事物的最高标准是美:他不仅喜用“美人”、“美德”,更生造了“内美”、“美政”等词,还有变换说辞未及明言的“外美”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溢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纭宜修,夸而不丑兮。这本来不是指文学而言,我们似不应据此谓其文学为唯美的文学;但事实是这样:唯美的文学,大半产生于唯美论的作家。屈原既如此的提倡唯美,对文学亦自然主张唯美,其作品亦自然走入唯美的路上了。”“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也就是说美是一种奢侈。因而,人们往往为了功利的目的削弱美。屈原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许多思想家因此对美采取审慎或否定的态度。墨家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非乐”,反对一切艺术美,已是众所周知;儒家虽不完全反对美,但采取了很审慎的态度。孔子提倡“中和”之美,从文质关系来看,孔子忽而说“辞达而已矣”,忽而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他矛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既不要修饰太多,又感到不能一点也不修饰的矛盾心理。“文质彬彬”是他在反复权衡以后找到的一个支点:文质和谐统一。这里又传达了一种对“文”不事张扬保守内敛的态度,与屈原的张扬美形成对比。这种态度对后代的影响远超过他强调的“文质彬彬”。所以说,儒家重质,这个质的具体内容就是强调将人的思想感情容纳在社会伦理道德之中,也就是善。道家在否定社会发展的合理性的同时,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也否定了美存在的合理性。而事实上,道家否定的是艺术的美。道家强调“大音稀声,大化无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事物不加任何修饰的自然状态是最美的,实际上将美等同了真。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和态度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他们忽略或贬抑构成事物的“文”这个因素,就等于取消了美。屈原的主张与儒道两家都不同。他对自然、社会、艺术等各种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念去否定;尤其对于事物的需要凭感性直觉把握的外在美作了充分的反映:美德善行,美好的理想与政治,在屈赋中比比皆是,这是社

“唯美”屈原对终级真理的追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