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职责分离动态职责分离篇一:职责分离职责分离?第11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5要素)?控制活动——(5项)(教材231)(1)一般授权是指管理层制定的要求组织内部遵守的普遍适用于某类交易或活动的政策;(2)特别授权是指管理层针对特定类别的交易或活动逐一设置的授权,如重大资本支出和股票发行等。(教材P231)(1)被审计单位分析评价实际业绩与预算(或预测、前期业绩)的差异;(2)综合分析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的内在关系;(3)将内部数据与外部信息来源相比较;(4)评价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项目活动的业绩(如银行客户信贷经理复核各分行、地区和各种贷款类型的审批和收回);(5)对发现的异常差异或关系采取必要的调查与纠正措施。(教材P231)(1)了解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控制。((教材P231)(1)了解对资产和记录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2)对访问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文件设置授权;(3)定期盘点并将盘点记录与会计记录相核对。(教材P231)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职责分离,主要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如何将交易授权、交易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责分配给不同员工,以防范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舞弊或错误。当信息技术运用于信息系统时,职责分离可以通过设置安全控制来实现。【相关链接】(,教材P281);(,教材P311)(,教材P357)?第13章————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一)适当的职责分离(二)恰当的授权审批(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四)凭证的预先编号(五)按月寄出对账单(六)内部核查程序(一)适当的职责分离P281)(1)企业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別设立(2)企业在销售合同订立前,应当指定专门人员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3)谈判人员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相分离(4)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的人员应相互分离(5(6P281)(1)主营业务收入账如果系由记录应收账款账之外的职员独立登记,并由另一位不负责账簿记录的职员定期调节总账和明细账(2)负责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记账的职员不得经手货币资金(3)赊销批准职能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二),、销售条件、运费、,【相关说明】第(1)、(2)项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因向虚构的或者无力支付货款的客户发货而蒙受损失;第(3)项控制控制的目的即价格审批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销售交易按照企业定价政策规定的价格开票收款;第(4)、(5)项控制的目的即对授权审批范围设定权限的目的则在于防止因审批人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篇二:企业职务分离制度内容体系的构建【摘要】企业职务分离制度内容体系的构建不相容职务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其根本目的在于减少甚至避免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围绕这一目标,以更宽泛的视野审视职务分离的内涵,需要从广度、深度、动态等维度进行全方位拓展,并对其进行归类和分级,以构建完整的职务分离内容体系,真正提高内控水平。【关键词】不相容职务;职务分离制度;职务分离层级一、引言职务分离制度又称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集中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职务分离制度要求每项完整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独立的人共同完成,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以减少甚至避免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发生。职务分离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当时经手钱财的人要为付出的款项提出付款清单,并且另由记录员将这些清单汇总报告。我国在西周时期就萌芽出上计制度;到宋太祖时期,实行了奇特而繁杂的官职制,环绕中央集权制实行“官职分离”、“职差分离”,并规定“主库吏三年一易”(李凤鸣,1992),这几乎囊括了现代职务分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于职务分离的理论研究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后,是企业大规模化及资本大众化的结果。,随后这种内部牵制理论逐渐发展为内部控制理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不相容职务内容包括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财产保管、监督五个方面(康钟琦,2017)。职务分离是企业
动态职责分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