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2015-04-2715:32jmuskwlx|浏览14次语文学习分享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贱称”,也叫“谦称”。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例如: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4、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第二人称 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例如:1、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世说新语·言语)5、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结论:“其”字只能作定语,“之”字只能作宾语。也就是说,上古时期还没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名词+之关于人称代词的几点说明:(一)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例如: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第一个“之”指对方,第二个“之”指自己。2、[滕世子]谓冉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