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首句写骆氏亭.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首句写骆氏亭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题解】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凄苦。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赏析]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着重于气氛的渲染。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篷窗,人静灯暗,再加上春晚的“连江风雨”,渲染出一种荒寂、冷清、愁苦的环境气氛。“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又恰值这样的夜晚,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都销声匿迹,只有杜鹃在风雨过后的月夜发出悲鸣。以这样的反衬之笔,更加突出了杜鹃啼鸣的的悲苦,也更加使人愁苦不堪。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此时,作者听到杜鹃夜啼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下片就表达了这种感受。“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几多惆怅、几多哀伤。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地衬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悲愁。结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夜闻杜鹃的内心情感揭示了出来。在故

首句写骆氏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