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意图李鸣泉绘
宿骆氏亭寄怀
李商隐
淄博实验中学
一个人
一缕情
一首诗
本节课
一个人
男,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李商隐
一缕情
崔雍和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大和七年(834),二十一岁的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做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不仅待他极好,还送他去南山读书。第二年,李商隐再次落榜,又回到了表叔家。
当时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一个多月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李商隐和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也是情深义重。这首诗大概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崔戎死后不久,诗人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两位朋友,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译诗:
竹林如屏,无纤尘,
青青栏杆,池水漾,
碧波澄,空际启思神,
遥想那,崔家兄弟,
城关叠叠,相隔阻重深。
散不尽,似愁秋云,
更那堪,晚来霜风凄紧,
留几扇,残叶败荷,
待秋雨,滴滴敲打——到天明。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首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写骆氏亭。
竹坞,是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情然自适;但对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无良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一、二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却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
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叠叠的城池,路途迢递,故说“迢递隔重城”,而“相思”之情的深长,正是与相隔之“迢递”成正比的。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迢递的来路和重叠的城池,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
“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是为未句做埋伏(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所以“留得枯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色,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神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秋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寥,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蕴含有这种不期而遇的意外喜悦。不说“望”而说“听”,自然是因为夜宿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由于“听雨”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意境与神韵。而这“听雨”也同样是一个过程。初发现时,可能是略感意外——呵!下雨了。继而侧耳倾听,忽而发觉它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