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觉得你是“自己人” 肖峰 有个上高中的男孩,不上学后刚开始还整天忧心忡忡,经常长吁短叹,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了一部电视剧,剧中的主人公通过习武最后获得了成功,看后他的心情也舒展开了,决定也仿照电视主人公的模式去成功,每天练起了拳脚。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认知不平衡,即人都有一种使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趋向平衡的本能,即当自己的观念与社会通常的 或和自己有重要关系人的人的观念不一致时,他就会自发地去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去与他人的相符。否则他就会认知不平衡,内心会处于矛盾焦虑的状态。 上面拒绝上学的男孩,刚开始处于的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他有两个观念,一个是他自己先独有的:“上学很可怕,我不能去上学”另一个是社会尤其是父母的看法:“不上学没出路,不能被容许。”显然,两个观念是相互矛盾的,两者只能择其一。 正在矛盾不得解之中时,电视剧帮了他的忙。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可能不可能,逃学的男孩正需要这个理论来武装自己,走出失衡。 一句话,人总是乐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孩子不上学之初,父母总是在万分焦虑的心态下,千方百计地劝说孩子回去上学,软磨硬泡也好,威逼利诱也罢,反正归根结底就是一条路:你得回去上学去。 孩子不去上学,表面是个行为选择的问题,其背后是个态度观念问题。但这种态度不是空穴来风,它伴随的是强烈的恐惧情绪。而情绪是一种信号,反映的是孩子在学校的不适应。 你如果去细究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无非是学习压力大,学习心理疲劳或自尊心严重受损,或是人际矛盾,与老师同学不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如果一个群体给自己带来的不是尊重、安全、接纳、欣赏的感受,反而都是被贬低、排斥、打击、孤立的体验,他可能还特愿意去吗? 无论是学习压力,还是人际矛盾,或者兼而有之,都不是很短时期内通过什么便捷的方法直接可以解决的,况且孩子往往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因此家长让孩子重新上学的劝说,或者是无的放矢,或者是徒劳无功,只能加重孩子的焦虑和与自己的对抗。 这时,父母最能够做的和最值得做的,不是去直接说服孩子上学,而是增进彼此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假如你想说服人们你是对的,人们应当按照你的意见去做,那么,只是向人们提出良好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首先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意图就会遭至失败。” 要达到这种效果,我们需要运用社会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喜欢使人们倾向于寻找平衡,这首先意味着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对于影响的相似性来说,两个人必须能发现他们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态度。我们总是喜欢那些价值观、态度、
让孩子觉得你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