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文人的渊缘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自出现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不凡壮举,赐予了中国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成了中华美酒的漫漫长河。 朱熹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别号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晚年深居云谷山(建阳)家酿美酒。(本人日);甘甜醇厚草堂藏,朱子家传酿配方。云谷飘香花亦醉,摇魂畅饮几樽狂。 杜康饮酒思源,我们不能忘了这位造酒业的祖师爷。杜康因为造酒,还曾被当作酒的代名词。有曹操的诗句为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今天,河南陕西一带还有以 “杜康”命名的酒。杜康其人,有人说是夏朝帝王,有人说是黄帝的大臣,孰是孰非,不去计较,总之她一定不是草根,而是一位相当有分量的人物。 刘伶因为酒,刘伶一生留下有名的两件逸事:一、经常乘坐一辆鹿车,携带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跟着,吩咐她:“一旦我死了,就地掩埋。”酒使刘伶如此旷达。二、刘伶常在家中饮酒后一丝不挂。有人看见后嘲笑她,她反击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何一件逸事,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 陶渊明陶渊明是村居隐士饮酒的典型,她的解下头巾滤酒是非常有名的故事,为后代文人所津津乐道。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以《饮酒》为题,写了二十首诗,首首皆精品。另外,她的题为《止酒》的诗,表示的却是不能止酒的意思:“……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显然,倘若没有酒,辞官之后陶渊明的生活该是多么无趣。 李白杜甫的诗“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刻画出了大唐长安“醉八仙”之一李白。李白本人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等诸多名篇,让人叹赏再三;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等诗句,可谓震铄千古,令人心潮澎湃。种种原因,使得李白历来都被当作酒楼的不二招牌,“太白楼”的牌匾随处可见,“太白遗风”的酒幌迎风飘扬。 杜甫杜甫对酒的嗜好,不在李白之下。杜甫诗中之酒,多过李白,只不过杜甫很少喝醉,喝醉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反常的举止。杜甫诗中,醉得最厉害的有两次,一次是《醉时歌》所写的,在长安,落魄时期,跟同样穷困、半师半友的郑虔喝酒,喝到“忘形到尔汝”,即忘记了年龄礼数,直呼你我;还有一次是《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所写的,在白帝城喝高了,忘记自己已是五十多岁的人,恍惚间以为自己犹在少年时,飞马下坡,结果摔得很惨。 苏轼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早年不能饮酒,后来经过学习能饮一点儿,可是酒量始终不大。一次有人送她一瓶好酒,她独饮一杯之后,便“醺然径醉”(《与贾耘老》),又有诗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发广州》),可见也就一两杯的量。可贵的是,苏东坡不因自己量小就不饮酒,酒量小而喜欢饮,便常常醉,醉后又能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之类的优秀诗词。 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酒文化与文人的渊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