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感想百喻经感想篇一:朱淑敏读书体会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六沟民族小学朱淑敏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感叹于他时刻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感叹于他用整个身心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叹于他的生命与使命同行,让自己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李镇西老师的一篇随笔《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文中引用了孔子对学生志向的引导颇耐人寻味:一次聊天,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孔子的弟子曾点则认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的意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来,似乎并不崇高,但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一个推崇教育和谐的孔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至今,成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个社会加以推崇的学派。但我们同样发现,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潜意识地加入了我们不同朝代对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教育局面。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发现,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美丽画面。想想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或席地而坐谈经论道,或迎风而跑歌咏舞蹈,他们的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流淌,他们的笑声在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现如今,我们的孩子生活应该是不单调的,至少比起我们这一代的人,他们身边的资源绝对是丰富的。电视、电脑和书籍让现在的孩子早早地见识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见识可谓宽广、视野可谓开阔,如果有机会在假期出去游览大好河山时,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是现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长的意愿下生活,被关在屋子里学这个,学那个,少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了很多和伙伴游戏的机会,少了很多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少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生活因没有玩具、没有电视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借着割草的时间,我们躺在油菜地里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发现自己的草篮子里只有零星的几把草而已。无奈何,为了不至于挨骂,胡乱的扯上几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进家门。假若父母劳作还没回家,这劫也算过了;反之,一顿臭骂肯定少不了。即使这样,第二天,这帮顽童又会凑在一起,玩磨石子、抛沙包、翻军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创的游戏。那时,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游戏规则也是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一起决定的。那时,我们游戏的场所不在现在的公园和游乐园,而是身边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给足了我们这帮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让我们的童年在它的怀抱中自由舒畅地呼吸和成长。如今回想起来,所有美的场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笔者不能肯定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回想童年最美的场景也会是在大自然中吗?珍惜过程创造生命辉煌——读李镇西有感在《百喻经》中有《半饼饱喻》这个笑话,也许能说出一点道理。经云:?譬如有人,因腹饥故,购食煎饼。次第食六枚,尚不能饱。便取第七枚半食,仅食半个,便得饱满。其人恚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因食第七半饼,而得饱足,始知一至六饼皆不济事;悔不先食其饼。’由是劝人:‘食饼应食第七枚。’人知其愚痴,无不非笑。?此经讲世人忽视戒定等根本功夫,忽略一种过程,只广求知解,希得捷径。又不从事真参实悟打好基础,尽是先觅第七个饼求饱的心机。殊不知,?不经一番寒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也说:?行远必自近,登高必自卑。?这个循序渐进历阶而升的道理,皆可为修行次第层次的?过程?作注脚,也说明了过程是美丽的,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古人大休大歇田地,皆由饱参饱学而得,非偶然侥幸所致的!饥汉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求肚饱(结局)而忽略过程(那前六个饼),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犯了一种?拔苗助长?的聪明误。是的,很多故事的美丽在于过程,何必去寻找结局呢?人有时候只管耕耘着,不再去牵挂什么黄金季节的收获。其实,我不执著于收获,相信耕耘的过程是伟大的,洒着汗水的过程是伟大的,并且在追求中我收获了坚贞,失败中我收获了智慧;我相信最美的音乐,莫过于自己生命的进行曲。进行曲之后的掌声,毕竟不是音乐。应该说,爱过程的人是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人生是一个历炼的过程。在流逝的生命过程中,每一段都连结着,每一个过程都有意义。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皆有不同的风景,可惜的是,吾辈都是无暇驻足欣赏的赶路人。任花凋叶落,春花秋月,大家都低着头,往同一个尽头推挤,错失过程中的美好景致和时光,风景恰恰就在途中,不是起步,更不是终点,开始和结束完全相同,不一样的是过程。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流恋
百喻经感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