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包括:以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太平空港和香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哈东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江北松浦镇北部的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市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综合性服务中心;依托空港园区形成的国际性物流中心和依托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形成的区域专业性物流中心;结合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服务区。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在卫星城(尤其是五常和尚志)的主要农业产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木材、中药材等加工基地。生态空间结构: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以山、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构建由一个外圈生态屏障、一条松花江景观轴带、两个环城绿化带、道路绿廊和河流蓝廊、三个区域生态绿核和多个生态绿心构成的都市圈绿地开敞空间。1、一圈由东南部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体、中东部大青山自然山体、北部呼兰河湿地防护林、肇东三北防护林、南部拉林河湿地防护林构成。2、一带指松花江沿江景观带。3、两廊风车状绿廊:哈五、哈阿、哈双、哈同、哈伊和哈大六条高速公路绿化带。树枝状蓝廊:松花江一级支流(拉林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4、双环指哈尔滨三、四环路环城绿化带。5、三核东部区域绿核:由张广才岭西麓余脉山地丘陵构成。中部区域绿核:由大青山一线山体、长寿、金泉和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组成。西部区域绿核:由肇东三北防护林和草原构成。6、多心主要由风景名胜区、水库等构成。旅游景区规划:1、以哈尔滨市市区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和都市旅游区重点发展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斯大林公园等旅游区。重点完善道里中央大街地区、索非亚教堂周边的环境整治工程,保护好犹太人公墓、活动遗址及平房区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遗址等革命教育基地。2、以尚志市为中心的冰雪、避暑、森林旅游区。结合亚布力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3、以宾县为中心的二龙山度假、休闲、冰雪旅游区。依托二龙山山水资源,建设四季可游、集休闲、度假、冰雪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4、以阿城为旅游发展中心的文化、生态、冰雪旅游区。依托深厚的金源历史文化积淀,保护好历史文物及遗址遗迹,建立阿城金源文化中心。利用阿城东部丰富的森林及现有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游及滑雪运动等旅游项目,将阿城建设成哈尔滨东部综合性的旅游中心。交通体系规划:分层次组织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快捷的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以快速路和干道网为骨架,连接各市和主要城镇,具有方便配套设施,行车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圈网络化交通系统结构。推进都市圈“一环为主”、“8字型”加“七条放射”的公路网总体格局。一环为主。指城市四环路,是都市圈中心的快速路,路长约50公里。“8”字型。其上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方台、呼兰、肇东、机场再到双城;下环路经双城、周家、阿城、宾西、宾州、尚志、五常、拉林、最后到双城。“8”字型的道路经新建和改造后不低于二级公路标准。七条放射。指哈大(绥满线GZ15)、哈绥(G301)、哈同(GZ10)、哈阿(GZ15)、哈五(G202)、京哈(GZ10)、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这些线路是中心城市哈尔滨连接各卫星城的主要辐射路,均为高速路或一级公路。哈尔滨都市圈市政重点项目建设:新建500kV永源变、肇东变、绥化变,扩建哈南变,形成四角环网,总容量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