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境叫思考当人生的轨迹又清晰地划过一道弧线,我常会走进一种独特的心境——思考。因为思考是重新调整自我的必备环节,思考能重构自己的认识观点,然后重塑明天追寻的方向。 一、认知的反思 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艰辛曲折;重温自己耕耘的讲坛,贫瘠困惑;反思过去,写出分析,找出不足,提升自我。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也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更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后,总愿意留住一种心境去思考。 二、凸现的表象 在身边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降低,尤其是到了高三,出现了轻视语文的四种消极现状,面对当今高中学子对语文认知的衰退,更需要我们去思考。 现状一:漠视语文,高考照常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者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于是,平时语文就被他们打人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即使先把语文放一放,语文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现状二: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紧张的高中生活,有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 现状三:担忧焦虑,不知所措 有的学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他们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经过几轮测试之后,他们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现状四:投机取巧,想走捷径 有些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种投机取巧者,在他们内心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考好了是自己的本事,没考好是老师的无能。 三、改变的方法
有一种心境叫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