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一、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2月第1版)1. 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多以单侧牙痛或颜面、下颌、鼻旁疼痛起病;2. 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的分布区出现刀割样、电击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重复发作,突然出现,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骤停,可伴有同侧流涎、流泪、面肌反射性痉挛等;3. 疼痛区常有扳击点,可因洗脸、刷牙、进餐、说话等机械性刺激诱发疼痛发作;4. 颅脑3D-TOF-MRA检查能够明确三叉神经根有无血管相邻,MRI或CT检查能够排除肿瘤。(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3月第1版)1. 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2. 药物或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不佳;3. 不能接受其它方法治疗的面部麻木;4. 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手术;5. 排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2. 有适应证,无禁忌证;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能够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 凝血功能;4.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艾滋病、梅毒);5. 心电图、胸部X线;6. 颅脑3D-TOF-MRA检查,了解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排除脑肿瘤等病因;7. 其它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测等。(七)选择用药:1. 抗菌素第一、二代头孢类,头孢曲松;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或麻醉开始时;3.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加用一次;4. 一般术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5. 特殊情况如有永久性植入物、高龄、体质差、糖尿病等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至术后3-5天。(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1. 麻醉方式:全麻;2. 乙状窦后入路,显露三叉神经根,仔细辨别和确认责任血管,用Teflon棉团将责任血管垫离三叉神经根;3. 术中用品:Teflon棉、硬膜及颅骨修补材料;4. 输血:一般不需要输血。(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1. 术后回病房平卧6小时,给予预防感染治疗(第一、二代头孢类或头孢曲松)及止血药物治疗天;2. 术后1天伤口换药,注意观察伤口渗出情况;3. 术后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的患者,需要尽早行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4. 术后7天切口拆线。(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 患者术后恢复好,无头痛、发热;2. 切口愈合良好;(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 部分患者受血性脑脊液刺激或对Teflon棉有排异反应,术后会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情况,需要行腰椎穿刺治疗,可能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2. 少数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原有疼痛不一定马上消失,有可能恢复一段时间后逐渐减轻或消失。二、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三叉神经痛(ICD10G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