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说唱是曲艺音乐中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顾名思义,说唱艺术最基本的形式特征就是有说有唱结合,是一种包括文学、音乐(含歌唱和器乐伴奏)并带有表演特点的综合艺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可颂可唱,长短句式相同的韵文体唱词是战国荀子的《成相》篇。虽不能因此断其为说唱的唱词,但至少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一个源头O说唱伎艺在宋元时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为稳健、坚实的基础,而明清的说唱在此基础上得以长足发展、不断更新、日臻完善。其间,累积了200多个曲种,音乐上也各自有独特的风格,是历史上继宋元以后说唱音乐的又一个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从他们的某些共同特点来看,可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板诵八大类;就其音乐形态而言,可分曲牌体、板腔体与综合体三大类;从说与唱的结合来说,可归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和有说有唱三种情况。曲艺在明清无论是种类或是演唱方式的多样,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其中在南方历史较早、艺术上较为成熟的是弹词类中的苏州ea弹词。弹词在明代已普遍流行,而苏州弹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的民间艺人王周士,王周士绰号“紫癞痢”,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曾记载到“紫癞痢弦词”。据说乾隆在画舫上听到王周士的弹词,既而封了他个九品京官!后王周士因病辞官回家,在苏州创办了弹词组织“光裕公所”。在清朝后期,著名的弹词人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马如飞、姚似璋等,在以后弹词音乐艺术的发展中,以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三位形成的陈调、俞调、马调三个流派影响最大。尤其是后二者!陈调苍凉粗犷,后常为老生及老旦的专用唱腔。俞调婉柔细静,适宜表现闺中女子凄凉哀怨之情,代表唱段有《宫怨》。马如飞的唱腔则爽利清劲,善于传达激昂愤恨的情感。而北方的鼓词则以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影响较大。大约在清代中期,北方渐渐出现了梨花大鼓,(又称犁锌大鼓,也称山东大鼓)相传犁铮大鼓是最早的一支大鼓腔派,因最初击节伴奏乐器是书鼓,外加两枚破碎的犁禅片而得名。清代师史氏《历下游志》(外编卷三)“歌伎志”记载梨花大鼓艺人郭大妮曰:“郭大妮者,善唱鼓词。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清代刘鹑《老残游志》(第二回)和《历下游志》也都曾记载一位名叫王小玉的女艺人,说她“随其父奏艺于临清市肆,又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动人,不少羞涩”。再说到京韵大鼓最初流行于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清代中叶以后传入天津,经天津民间艺人宋玉(玉昆)、胡十(金堂)、霍明亮的演唱和改革,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改变了旧有的形式,而形成了京韵大鼓的初步形式,当时称为“怯大鼓”。后又经刘宝金、白云鹏、张小轩对它的发展,尤其是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和唱腔,(遂定名为京韵大鼓)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完美,并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刘、白、张也由此成为京韵大鼓的三个早起流派。刘派善于
浅析明清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