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期间民间说唱艺术发展
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可乐器伴奏,可无伴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0多个民族拥有80余种说唱形式,它们拥有独立的音乐唱腔体系、特殊的唱词押韵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极具艺术魅力。但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大部分说唱形式和曲目已经很少为人所知,有的甚至已经濒临消亡的边缘。
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继宋元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存有的二百多种民间曲艺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三类。鼓词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的产生和宋元的鼓子词和词话有一定的联系。鼓词之名,明代已有。最早使用此名的是贾凫西,他作有《木皮散人鼓词》,是一部较好的鼓词作品。现存最早的鼓词传本是明万历、天启年间刊印的《大唐秦王词话》。
鼓词早期作品规模较大,清中叶后,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演出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从长篇鼓词摘取部分精彩唱段的“摘唱”及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鼓词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非常灵活,伴奏乐器主要有鼓、拍板、三弦、琵琶等,其中鼓、板等乐器由演唱者自己演奏,以掌握节奏。鼓词的演出形式,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有所记载:“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二人唱书,谓之鼓儿词。亦仅有一人者,京津有之。”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大鼓一经产生,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发展之势非常迅猛,至清代末年,各地流行的大鼓有十余种,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清末产生于河间、保定一带,是河间调和子弟书的合流。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胡十、宋五、霍明亮、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等数名艺人的改革与创新,在清末风行一时。京韵大鼓的唱腔吸收了京戏的发音吐字方法和其他民间音调,伴奏除鼓、板外,加入三弦、四胡等乐器。其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也常用八字、十字、十一字等句式,另有衬字、嵌字、嵌句、垛句的变化,唱腔属板腔体结构,有起板、平板、挑板、垛板、快板等板式,表现不同的情绪。表演时,一人站唱,自己击鼓、板,以唱为主。
弹词主要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的产生可能和宋代的陶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用陶真代替其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道:“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清李调元也有“曾向钱塘听琵琶,陶真一曲日西斜”之诗句。元末已有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明清时弹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传统的弹词作品多为长篇,目前所见的传统弹词曲目,著名的有《珍珠塔》、《三笑》、《玉蜻蜒》等。
弹词在清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涌现出许多著名弹词艺人。乾隆时的王周士,精湛的演唱技艺博得乾隆皇帝的青睐,封他为七品京官。嘉庆年间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弹词四大家,清人马春帆称四人“好功夫”。同治年间又出现了四位著名弹词家:马如飞、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众位名家中,对曲调创新成派更有影响的当属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三人。他们分别创立了“陈
浅析明清期间民间说唱艺术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