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兰“三书说”.doc浅谈唐兰“三书说”作者简介:高鸿博(199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摘要:唐兰打破传统六书的束缚,提出“三书说”,本文主要从“三书说”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键词:唐兰;“三书说”;古文字汉字“六书”理论是在古人对汉字构形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结构原理的系统理论。它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岀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宁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六书”理论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四书为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后二书为用字之法,二者并不在同一平面上。其次,“六书”中每一书的界定都不够明确,含混不清。正是因为“六书”的局限性,在分析古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相继提出新的汉字构造学说。二十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第一个开始批判传统“六书”理论,并且提出了关于汉字构造的新理论一一“三书说”。本文主要从唐兰“三书说”内容,发展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唐兰“三书说”进行论述。一、唐兰“三书说”的内容1935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2]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唐兰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唐兰认为凡是象形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可以“分做三类。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像身',二是口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以叫做'象工'。”如:人、口、虎。包括六书中表名词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中的一小部分。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的大部分。”如:大、休、立。因为唐兰把象意文字定为图画文字,因此他把“比类合谊”一类的会意字排斥在外,认为古时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的。唐兰所说的的形声文字,则与“六书”的形声字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认为形声字是原有的图画文字经过孽乳、转注、发展来的。他还提出了象意文字的声化问题。如某些以四声别义的词,在字形上往往用加偏旁的方法区别,“食”与“?”,“鱼”与“漁”,“子”与“字”即其例,这样就使一部分字具有了声旁的性质。这也是形声字构成的重要途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唐兰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來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二、唐兰“三书说”发展1、 陈梦家的“三书说”继唐兰Z后,陈梦家在其《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一章中提出了他的新“三书说”,其三书分别为:象形、假借和形声。陈氏对其三书说的描述是:“象形、假借和形声是从以象形为构造原则下逐渐产生的三种基本类型,是汉字的基本类型。象形字以它自己的形象表示意义,如'月'”虎’一看就是月亮和老虎;假借字把象形字或形声字当作一个音符,读出来的音相当于我们的语言屮的某个词,如羽毛的'羽’字的声音同于第
浅谈唐兰“三书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