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动物
动物可以成为人的好朋友
澳大利亚有位退休教师,一天在花园里看到一只小鸟腿部受伤,老人轻
轻地为它包扎,养了两天之后,小鸟竟“不翼而飞”,渺无踪影。开始,老
人并不介意,过几天,他发现那只腿上缠有绷带的小鸟,每天在清晨七点左
右,就站在窗台上“喳喳”乱叫,只要老人把门打开,它立即扑开翅膀在屋
里飞一圈之后,再悄悄地飞走。一天老人格外高兴,顺手抓了一把米喂给这
只小鸟吃,从此,这只小鸟一天二次准时前来取食。每逢进食时,这只小鸟
一面吃,一面吱吱地叫唤,还展开翅膀上下扑动以示谢意。五年后,老人搬
家,这只小鸟依旧“跟踪”而来。
有位名叫达斯考特的英国退伍军官,在孤独的生活中竟与一只蟾蜍交上
了朋友。每天晚上达斯考特准备好“晚餐”等待它的到来。蟾蜍准时前来取
食,不论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分秒不错。在他们交往第年的一天,这只蟾
蜍突然迟到近一小时,达斯考特焦急万分,预感有什么不吉利事情发生。果
然,这只蟾蜍一步一挨地十分艰难地爬到老人面前,它再也吃不下那顿晚餐,
痴痴地望着老人几眼之后,便不动了。
美国的一个家庭农庄中,有一头名叫“普里斯希拉”的小肥猪,前不久,
它披红挂彩,坐在小汽车内,周游了全农庄。原来这个农庄的小主人,年仅
岁的汤姆,一次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滑进河里,正在汤姆拼命挣扎时,普
里斯希拉飞奔而来,扑通一声跃下河里。小汤姆全靠抓住了一条猪尾才得以
泅水上岸,保住了性命。这头小肥猪自生下来之后,小汤姆坚持每天要与它
逗玩或喂食。在普里斯希拉摇头晃脑一天天长大之中,彼此感情十分深厚。
后来发展到汤姆上学去,小肥猪也要送他一阵。这次从河中救回汤姆,就是
小猪“尾随跟踪”有功的表现。于是汤姆的父母决定为小猪披红挂彩,以示
庆贺。
动物也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我们时代一个很时髦的名词。这个词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
它的意思是“紧张、负担、紧迫感”。通常用这个名词说明现代城市居民的
精神生活。
德国一位专门研究动物表现的学者德列舍尔指出,从猿猴到蜜蜂,都有
这种应激反应。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这种反应。
在亚洲热带草原上,逮兽者就在越野汽车上用绳索套长颈鹿。套住之后
装进笼子,放在大卡车上。好象大功告成了。但卡车的发动机一响,长颈鹿
就倒下了。诊断结果:死于应激反应。
如果抓到一只工蜂。把它和它的蜂房隔离开,就是给它多少蜜,它也活
不长久。它在被监禁的地方嗡嗡叫,爬来爬去,几小时之后就死了。这不是
因为过累,而是因为离开同伴后的应激反应。蜜蜂被俘,它的血液里产生了
激素,把机体的全部活动,都引向追求一个目的——回自己的蜂房。强烈的
应激反应本来是防止死亡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自由,这种大自然赋
予的应激反应,又会成为要命的东西。
德国一家动物园的经理很得意:关在有假山的猴舍里的恒河猴,繁殖很
快,而且一岁多的小猴,个头儿就很大了。突然祸从天降: 只朝夕相处、
和睦与共的猴,竟撕打起来,一片尖叫声,都往死里咬。不得不用消防龙头
来驱散这场混战。但地上已经有具尸体。这也是应激反应引进的。猴舍里
猴太多,互相躲不开,一分钟也不得安宁,逐渐增长的应激反应一下子破坏
了克制力,混战就爆发了。
当动物为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惧而又找不到生路的时候,当它们被俘而又
不可能逃跑的时候,当它们离开了已经习惯的环境回不去的时候,应激反应
就产生了。
哺乳动物机体的应激反应,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压迫的作用被感觉
器官接受,通过神经把警报传送到丘脑,丘脑造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影
响肾上腺皮质,于是,肾上腺往血液里送氢可的松。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这
些东西就把机体的全部能量动员起来,如有必要,还有最后的储备。这样取
得的“运动效果”,在安宁状态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猎犬接近兔子洞的时候,你别认为,兔子只是消极地束手待毙。
它就象一辆准备出发的竞赛汽车,先发动马达,空转。兔子蹲在洞里,心脏
跳动得非常快,把血液输送到肌肉,时刻准备着起跑,只要被追捕者发现,
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表面上没有动,实际上象压紧了的弹簧。其实,对
兔子的身体来讲,奔跑未必有害,但是长时间的“马达高速空转”无疑是有
害的。
动物懂得自我治疗
当猫患了肠胃炎,腹泻不止时,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它经常寻找些青草
吃,尔后大吐不止。以吐治泻是猫治疗肠胃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春天,美
洲的大黑熊从冬眠中醒来了,它觉得全身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这时,它便
开始活动了,外出寻找一些具有轻泻
【课外读物类】中小学生新视野百科知识丛书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