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在课堂上“胆怯”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摘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有的同学表现胆怯心理,如回答声音小、神色紧张、结巴、手脚不停地做一些下意识的动作,眼睛不敢正视,而且在课堂上发表看法的人次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有时甚至出现,只有“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做听众”的状况。本文经过对心理的分析,提出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拥有自信力,让她们成为教学中的踊跃发言者。关键词:课堂胆怯分析对策一、小学生课堂胆怯的症状及表现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我比较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表看法的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看法的人次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有时甚至出现,只有“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做听众”的状况。而当一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几乎没有其它学生主动发表不同看法,教师几经启发引导,也只有个别的学生偶然发表不同看法。这些表现,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内容过深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这些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得不到及时的矫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胆怯、自闭、自卑的心理障碍。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增强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分析小学生胆怯的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不自信。课堂上发表看法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有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看法,但她们自信不足,认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如果主动发表,万一说错了,害怕遭到其它同学的耻笑或老师的批评,还有部分学生不敢发表看法,是害怕其它学生会认为自己是故意出风头。另外还有小部分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实在想不出看法,因此甘心当观众和听众。(二)从众心理。学生自信不足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即使帮助和矫正,就易形成“随大流”意识。随着年级的增长,“随大流”的意识有增强的趋势,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不举手发表看法,我也不讲;只要上课坐好,不干扰别人就行。(三)坐享其成。“随大流”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思想松懈,不愿主动参与讨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们认为教师不会叫她们发表看法,自己也确实讲不出,倒不如听人家发表看法,自己可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甚至连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也认为发表看法不如认真听课,反正最后教师会把标准答案告诉大家的,只要认知听、记,就定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讨论时漠不关心,发表意见时事不关己;该想的不去想,该说的不去说,该动笔的也懒于动笔。(四)教育不当。教师对孩子过分严厉,久而久之,使孩子畏惧于家长、教师,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亮点闪耀于别人的心目中。为此,她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导致她们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不自然、胆小、害羞。三、克服胆怯的课堂策略综上所述能够看出,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是形成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本人在近几年来的实践和摸索中,运用以下对策,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学生心理在完全安全的状态下,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感想、敢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的课堂不需要严厉和苛刻。学生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老师赞
小学生课堂胆怯心理分析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