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授中医推拿及方法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小儿肌肤比较娇嫩,家长要注意剪短指甲修磨圆滑,按摩前搓热双手,并注意给孩子保暖。骨折、局部皮肤疖肿、破损及发高烧时要暂停,不宜按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小儿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拇指同身寸:以小儿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令小儿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一)摩腹[位置]腹部[操作]按摩前助小儿排空小便,小儿取仰卧位,家长把手放在小儿腹部,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右下方,以腕关节带动前臂,从腹部的右下方做顺时针反复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按摩时用力适度,稍微带动皮肤即可,速度不宜太快,每分钟摩30周。[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安眠。[临床应用]:顺时针摩腹为泻法,能消食导滞通便,用于便秘、腹胀、厌食等;逆时针摩腹为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泻、寒湿泻。日常保健时,顺时针与逆时针摩的次数或时间相等即可。(二)捏脊[位置]:长强穴(在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至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成一直线(沿脊柱)。[操作]:小儿取俯卧位,露出背部,尽量让小儿背部平、正、肌肉放松。家长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提、放的先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一遍。如此循环,捏拿3~5分钟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家长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第2腰椎棘突下,),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作用]: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注意]对于初次
儿童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讲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