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转自《内蒙古教育》2014-12期中文不等于白话文中国教科院戴汝潜(研究员)中国语文教育的解决,既需要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也需要从汉语、汉字、中文自身规律的现实出发。所谓“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是语文教育问题的主导性内容,而“从汉语、汉字、中文自身规律的现实出发”是问题的基础。作为“主导”是需要所谓“白话(普通话)”和“白话文”的普及与提高,非如此不足以满足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但是,当我们回顾百年探索的历程,就会发现直接通过“白话”和“白话文”的学习,达到“白话”和“白话文”的普及与提高的目的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显然不在“主导”方向的价值取向的错误,而是“基础”方面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因为,我们围绕着“白话”和“白话文”的学习问题的方方面面,诸如: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改进、教法的探索研究、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艺术的研究、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制度的改革、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探索、语文教育情景的调整、、、、、、然而,问题依然成堆、成效依然不甚了了。可见,就阅读而言,是文字“形码”提供的书面语的“视觉分析”问题。这实是一个如何认识中国语文的书面语学习、即中文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认识中文自身规律的问题。而中文自身规律问题涉及两个基本的认识——其一,中文不只是白话文(空间的、现实的范畴);其二,中文是沿革而来的(时间的、历史的范畴)。这是任何人不可回避、不可不搞清楚的问题。一、中文的脊梁如果中文就是单指“白话文”而言,那么,我们只要把普通话学好,能够用字把想说的普通话写出来、实现交流就可以了。“用文字记录语言”,白话文就完成了。然而,我们实践了几十年,目的总是达不到、行不通!因为白话文不等于中文,白话文越是白话便越是远离中文的本色、越是令人乏味,以至于令人厌学、弃学——因为,在众多学习者看来会说、能写白话还有什么需要学习?又有什么可学?再说,又有几个作家是大学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所以,认识字、会写白话足矣。——语文教育自然也就被贬低到无所作为的地步。问题是他们既不了解作家的功底、功力,也不了解成名的生活经验的由来。其实,作家们的功底和功力源自于汉字与中文基础的丰厚,作家们对生活经验的体味是汉字文化积淀的升华所得。因此,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仍然是“中文是什么”以及中文沿革的实质。在前面一章里我们提到过,白话文只是现代书面语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学习中文的初级入门的部分。由于作为中文载体的汉字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多角度、多层面的义项的缘故,因此,中文表达汉语的书面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记录“白话”本身,而是用汉字加以简明的提炼和概括。比如:官方文件、研究报告、论证文稿、法律文书、历史纪实、科学论文、中外译作、诗词散文、新闻电讯、汉字书法等等,都不是“记录白话”可以胜任得了的。同一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的篇幅之所以较之拼音文字为短,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本质上不是“记录白话本身的白话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本文件。这其中,是谁在起作用?是汉字,而不是别的什么。是汉字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别的什么要素。白话文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普及,但是,对于学习中文书面语言说来,它仅仅安排在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学习过渡时期的练习,即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写话练习”,作为表述“真情实感”的初期演练。但就白话文
戴汝潜:中文不等于白话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