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学的心得体会.doc学习佛学的心得体会导语:佛学是指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以下是关于佛学的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去、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的。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生,从生到死,而佛法是三世的教育,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延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如民国初年的大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因为佛的含义无限深广,中国字汇里面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所以采用音译,同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无尽时空里面多包涵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既是中国人常讲的“佛法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得智慧也没有边际,而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自己的本能。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同时佛从真如本性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49年所说的,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佛陀的教育与一般教育确实不一样,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摩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以一言蔽之,就是为我们说了大圆满法!佛教教学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困难问题的,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圆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一一断烦恼、岀三界一一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佛教是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看错了,想错了,于是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了解,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学佛就是学习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学习如何获得永恒幸福、完满的生存状态,绝非迷信!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菩萨在十法界认真教学,比追求名与利的勤苦世间人还要辛苦,还要努力,这种力量出自内心的爱护,叫做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爱是平等的,无条件的,这样的慈爱是推动佛菩萨教化无量无边众生的永恒的力量。而这种无尽的大慈悲心,无尽的智慧中流露出来,智慧就是方便法,佛菩萨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推动,这样才能帮助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要建立在力行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否则便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了。“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更具体的说,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无数现象,称为“后得智”,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智慧与般若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类:一、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起心动念,意业行为。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因此修行要从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佛法将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并非只有禅宗才修定,哪个宗派都修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修学最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哪一种法门我用得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就用选哪个法门。吉祥的一般定义是,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就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往深里,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
学习佛学的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