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2007/12论宋代题山水画诗中所蕴含的林泉之思钟巧灵摘要: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关键词:宋代;题山水画诗;遥羡;惧隔;望引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490X(2007)12—183—03作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湖南,娄底,41700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7年优秀青年项目,(07B037)山水,自然之造化,是诗人画家灵气之诱发者,也是其情致思理的寄托者。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更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故郭熙《林泉高致》云:“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此画之意外妙也”。综观宋人在其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林泉之思的情感缘起北宋中期政治变革的失败,使士大夫的济世热情锐减;愈演愈烈的新旧党争,又加剧了他们忧谗畏祸的心理。尤其是北南宋之交以后,社会现实的动荡和政治环境的险恶,不仅使士大夫文人进一步失去理想和自信,更是扼杀了他们参政的可能性。这样,以超越尘世、淡泊精神为基调的佛老思想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庙堂生活之余普遍的精神寄托。但从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来说,其儒家匡世济时的思想依然不改,他们大多表现得较为冷静,敛情约性,由外界转向内心,由生活转向艺术,在平淡清远的生活情趣中安顿自己疲惫的心灵。在这种状态下,山水林泉成为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好的精神家园。黄庭坚说:“天下清景,初不择贤愚而与之遇,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②他们以异于常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超功利的审美态度,使自己的身心与自然融合熨贴,释放庙堂生活的紧张疲惫,排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意。然而,正如叶梦得所云:“钱塘西湖、建康钟山,皆士大夫愿游而不获者。乃知山林丘壑亦各有分,非轩冕者所可常得,天固付之山人野老也。”⑧对文人士大夫来说,现实中的山水自然又常常是可慕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于是,处庙堂生活之中,而极力追寻山水林泉之乐,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的精神倾向。“开门而出仕”、“闭门而归隐”(苏轼《张氏园亭记》),园林山水确实是化解仕隐矛盾的绝妙途径,成为宋代士人寄情养志的绝妙场所。在“跬步市朝”之余,徜徉于园林中的竹木山石之间,自得山林隐逸之趣。如北宋文人晁无咎在济州营造归去来园,园中景题皆“摭陶(渊明)词以名之”,如松菊、舒啸、临赋、遐观、流憩、寄傲、倦飞、窈窕、崎岖等,意在“日往来其间则若渊明卧起与俱”,颇得陶渊明山野起居之乐。此外,如晏殊徘徊于“小园香径”,欧阳修醉心于“庭院深深”,陆游在沈园曼吟低唱,辛弃疾感慨“红粉暗隐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庭院静,空相忆”(《满江红·暮春》),苏舜钦在沧浪亭“安于冲旷”、“笑傲万古”、“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苏舜钦《沧浪亭记》),??。即算是在斗室之中,宋人也
论宋代题山水画诗中所蕴含的林泉之思.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