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我认为”、“我还有补充”这些语言时,那么就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便在这样的课堂里得以实现。(二)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三)营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四)提倡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很好形式.(五)把社会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储蓄、分期付款等方面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与创新。(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便能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设计一些随堂实践、跟踪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的、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为模式,通过观察、调查、建模、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一)科学安排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突破了以往以知识为主线的数学课堂教
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