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等学习意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个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课堂交流,就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一样探索多种心得——注重交流对象的全面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应当努力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中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他的学习伙伴。 1、同学之间——自由交流。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例如,在认识加法时,学生根据情景图“3位小朋友正在浇花,又来了2位提着水的小朋友”,列出算式“3+2=5”。有位小朋友向同桌小声嘀咕,他说:“我看到图中有3朵红花和2朵黄花,也是3+2=5。”受他的启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看,也有3+2=5?”小朋友们唧唧喳喳一番,居然说出了:“图中有3位男同学和2位女同学。”没有自由的交流,能有这样的发现么? 2、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的学习伙伴。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等交流的关系上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发现再幼稚也是发现,教师应当倾听、质疑、点拨、激励,而倾听有时就是一种激励。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和教材之间——双向交流。教材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例子,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因为,学生阅读教材或根据教材开展学习活动时,仍旧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学生不仅能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教材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学、闰年的规律,学生希望知道的远不止教材介绍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会有平、闰年的变化?为什么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才一般是闰年?而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过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学生对以上问题明白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公历年份数是400的倍数的年份一定是闰年吗?这是对教材和课外资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与教材双向交流后的成果,应该承认这也是一种创新。一把钥匙一把锁——加强交流形式的针对性不同的问题就像不同的锁,不同的交流形式就像不同的钥匙。教师就应像一位高明的“锁匠”,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交流,切实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益。 1、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