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周期及分析(1978-2009)制作人:梁婧远定义?观点一:通货膨胀是实现超额需求的一个条件,此时“有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观点二:通货膨胀是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上升,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观点三: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特征或条件的价格上升:它是非完全预期的;它(通过成本增加)导致价格进一步上升;它不增加实际产出;它比某一安全速度更快;它来自“货币方面”?观点四:通货膨胀是货币外部价值的下降,这由汇率黄金价格来度量,或由黄金及在官方汇率下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来表明**********、1978-1982年?背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刚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投资规模有所增加、财政支出加大等导致较高的财政赤字。?原因:1、投资过热2、比例失调3、消费支出增加4、财政赤字?措施:1、压缩基本建设投资2、收缩银根3、控制物价2、1982-1984年?特点: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且峰值不高。?背景:,在1982-1983年期间,中国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投资进程加快。?原因:1、在延续1980年的改革氛围下,投资进程加快,市场形势繁荣兴旺。2、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应不足,交通运输仍然紧张,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经济效益差等3. 1984-1986年?特点:CPI通胀率峰值首次出现高于10%的一次。在这个周期内,峰、谷值差较大,波动性也比较明显?背景:价格改革引发的价格闯关,作为改革内容之一的价格改革,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油脂、油料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有色金属、水泥等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各种价格之间轮番上升,价格与工资轮番上升。?原因: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2、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品价格,使成本进一步提高)3、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出现急剧扩张, ?措施:1、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3、全面进行信贷检查。4. 1986-1990年?特点:CPI通胀率屡创历史新高,在1989年2月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高记录28·4% ?原因:1、1985年发生的高通胀并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由于宏观调控不到位,财政赤字、货币发行、收入膨胀等愈演愈烈。2、经济运行中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如经济结构失衡、投资规模膨胀和消费膨胀继续加剧等?措施:实行严厉的信贷紧缩政策5. 1990-1999年?特点: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跨度长达106个月?背景: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已经放开,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外汇机制发生较大变化?原因:1、宽松的货币政策(1993年全国信贷投放增长率达到近50%的高位,受此推动,在1992-1994年期间,中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和投资热的局面。)2、市场机制走俏、经济增长出现上升势头。?措施:1、紧缩政策的综合实施2、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
通货膨胀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