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风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 :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 40岁以上。具备 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 CT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 CT或 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 :发病 2周以内。 :发病 2周至 6个月。 :发病 6个月以后。(三) 证候诊断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 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二) 针灸治疗 :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梅花针、灸法和拔罐等。 。(1) 中经络治法:醒脑调神,舒经通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2) 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概述: 面瘫由感染、特发性、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二. 诊断(一) 中医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起病急
针灸科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