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 31战斗机米格-31 高空高速重型截击机,是苏联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MAPO-Mig) 在米格-25M P 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 1975 年原型机首飞, 79 年投产, 82 年形成战斗力。该机用于取代苏联空军的米格-23 和苏-15 , 主要用在辽阔的苏联领空上, 特别是在缺乏地面预警雷达支援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独立截击敌飞行器,目标包括最初的高空高速轰炸机到最先进的低空亚音速巡航导弹。北约命名“捕狐犬”(Foxhound) 。由于俄罗斯军费拮据,米格-31 的改进工作严重受挫,外销也一直未能找到出路,估计俄军可使用的米格-31 数量已经不多。米格-31 重量大、速度快、载弹多、截击能力强。尤其是功率强劲的相控阵雷达十分犀利。传说米格-31 的前身米格-25 的雷达在地面开机的话可以煮熟一千米外的兔子,可想米格-31 雷达的功率之大。该机的研制背景是, 1970 年代起美军开始装备多种新型作战飞机及空地武器, 包括 SR-7 1 超音速高空战略侦察机、 B-1B 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BGM-109 “战斧”及 AGM-86B 巡航导弹等。这些武器的能力与特点与以往的美军相应型号大为不同,特别是新型战略轰炸机及其携带的空地武器突出了超低空高速飞行性能,并具备先进的地形跟踪或地形回避能力,使得已装备的苏军防空截击机探测与攻击这些目标的难度大幅增大。苏联防空军希望米格-31 在米格-25 的基础上,能装备大功率相控阵雷达, 增加下视/ 下射能力, 增大航程, 并改善飞行性能, 以完成拦截上述目标的作战任务。米格-31 沿用了米格-25 优良的总体布局,改进和更新了进气道、发动机、起落架、雷达、机载设备、燃油系统和材料,对机翼形状、副翼、襟翼等也作了改进。双垂尾作了重新安置,尾喷管从垂尾后缘向后延伸。加强了机体结构强度,可承受较大的过载。但作为重型截击机,机动性无法与空优战斗机相比。该机采用三梁结构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角 41 ° ,下反角4° ,翼根前缘边条后掠角 70 ° 。前缘装有 4 段液压操纵钛合金前缘缝翼,最大偏角为 10 ° 。兼有低速增升装置和机动襟翼的功能。后缘襟翼最大偏转角 30 °, 副翼偏转角为± 20 °, 机翼半翼展上表面正对挂架处装有翼刀。机身有 50 %的材料是合金钢, 16 %是钛合金, 33 %轻质合金。采用楔形进气口,下唇由铰接板组成,有大的辅助进气门,可自动控制激波的最佳位置和进气量。因此发动机较为不易发生喘振和熄火,克服了在亚音速范围内耗油率大的缺点。机身下方装有液压操纵的减速板,尾罩内有两个减速伞。大后掠双垂尾略向外倾,垂尾根部装有向前延伸的整流片,插入式方向舵。大后掠全动平尾,机身腹部有向外倾斜的腹鳍,垂尾及腹鳍上有埋入式天线。可收放式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向后收起。主起落架为小车式,装有 2个前后左右均错开、成阶梯排列的机轮,向前收入进气道下方。机头装有СБИ-16 “掩体”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 200 千米,可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并对其中的 4 个目标进行攻击。天线直径 米,频带 9~ 千兆赫,跟踪距离 90 千米( 目标为战斗机) 。该雷达的北约绰号为“闪舞”,由潘左特龙公司研制。编号И 007 或С 800 。有“自动截获”和“手动截获”两种工作状态, 波段 9~ , 跳频抗干扰。其电子扫描的相控阵装有 3000 个铁氧体移相器, 天线直径 米, 非常巨大。搜索距离 200 千米, 对预警机 120 千米, 对战斗机(后半球) 上视 90 千米、下视 69 千米,扫描范围方位 140 °或 240 ° ,高低-60 °~ +70 ° ,扫描范围垂直方向+70 ° /-60 ° ,水平方向 120 °( 最大 240 °) 。以边跟踪边扫描方式同时跟踪 10 个目标,由火控计算机选择出 4 个威胁最大的目标予以攻击。该雷达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APD-578 数字式数据传输装置可将雷达截获的目标信息传给地面指挥系统和邻近的飞机。机头下部安装了可收放式红外搜索跟踪仪,探测角为± 60 ° ,垂直探测角为+6 °~ -13 ° 。上述系统与任务计算机及雷达交联, 可提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和武器系统的命中率。该机还装有莫斯科“日出” В彩色平视显示器;后座舱大型战术情况显示器;与雷达和红外搜索系统互联的数字式火力控制计算机; АПД-518 数字保密数据传输系统; “回归线”和“路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在 2000 千米的距离范围内,前者的座标定位精度为 ~ 千米,在 2000 ~ 10000 千米的距离范围内后者的座标定位精度为 ~
米格31战斗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