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我国择偶标准探究述评.doc近十余年我国择偶标准探究述评摘要: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综合叙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有关择偶标准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择偶标准研究在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择偶;择偶标准;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88-02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近些年来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其给予了愈加密切的关注。那么作为择偶问题的重要内容之 择偶标准在我国近十余年的研究现状如何?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有哪些?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一、 择偶标准概念的界定由于不同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择偶”的定义也就有了许多解释。目前国内学者对择偶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孙秀艳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种期望模式去寻求、选择爱人,这种期望模式就是择偶标准[1]。宋晓侠认为,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方面的价值定向,是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也是一个包括多种因素的综合指标,具有综合性、多重性的特点[2]。尹玫岚将择偶标准定义为:个体内心中关于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这些条件或要求通常包括个体生理条件、个性品质、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双方的投合等方面[3]。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认为择偶标准即个体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择偶标准界定为:对择偶对象包括政治因素如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经济因素如财产多寡与经济状况,以及门第高低,家庭环境和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年龄、性格、爱好、贞操、道德品质、有无感情等因素的重视程度[5]。目前国内学者的定义基本上存在共识,即采用徐安琪的定义,对概念的扩充也多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的解释。二、 我国择偶标准研究的基本状况西方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较系统、成熟的择偶心理学理论,对多种择偶偏好量表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检验。相比之下,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对择偶的研究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心理学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也略逊于西方。(一)研究主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以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为主题,例如:学者赵冰洁通过对几所高校的调查也发现,对择偶标准重要性的排序上:女生“发展前途”较靠前,男生“兴趣一致”和“童贞性"较靠前(赵冰洁,2002)o李煜、徐安琪在对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基础上发现,相对于男性,女性在择偶时更谨慎,选婿条件更周全[6]。玉苗以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女硕士生对异性的性格品质要求兼具传统与现代性,而男硕士生则要求具有现代的内涵,但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特色;男硕士生更注重外貌、年龄,要求对方学历相当或低于自己;女硕士生则更看重能力才干,要求对方学历相当或高于自己,对将来配偶的收入期待也
近十余年我国择偶标准探究述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