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滑铁卢”马纪伟走上工作岗位已经16年了,一直担任小学的数学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算起来,也有三四个轮回了。我在教学方面一直很顺利,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由于成绩突出,被推举为数学教研组组长。在光环的面前,我有些陶醉,自认为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什么课前“备课”“备学生”似乎也成为一句空话。教学内容,例题,习题,变式题……全部储存在脑海中,觉得足够让学生们享用不尽了。惰性、随意性增强了,敬业似乎少了一份。人常说,大意失荆州,这话一点不假,就在前几天的一节课上,让我丢尽了颜面,尴尬的一幕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和煦的春风迎面拂来,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我简单备好课之后,像往常一样拿着教材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教室,习惯性地带着微笑,带着自信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有关概率内容,属于阅读与欣赏部分,内容不多,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掌握知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基本功,我相信,完成教学任务不成问题。导入新课后,首先,明确了试验目的,然后,交待了试验材料,试验方法以及要统计的试验结果。实验开始了,第一个转盘实验进展得很顺利,同学们轮番上阵,在转盘的转动中学生明白了概率随着区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同学们情绪高涨,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我也神采飞扬地宣布进行第二个实验——投针实验。我先饶有兴趣的介绍了这个试验的背景,这是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在研究随机事件规律时做的一个试验:“在平面上画一组间距为h的平行线,将一根长度为a(a<h)的针任意地投掷在这个平面上,求这根针与平行线中任一条相交的概率”。当时,布丰证明了这个概率p为:p=,他把这个结果写进了他的著作《或然性的算术试验》中。试验前,我还故作神秘的说:看哪一组的同学们试验的结果最接近于史料记载的关系式。按照事先分好的学录针与线相交的次数并计算出针与线相交的频率。同学们有的投针,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发生了争执……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也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来回的巡视、指导、询问。很快试验完毕,汇总试验数据,组长们声音洪亮地逐一汇报,响亮的声音充满了自信,似乎向全班同学宣布:我们组的试验是最成功的。我在黑板上写着写着,我感觉到不安起来,因为学生试验后计算的结果,与我看书的结果不一样,而且误差很大,尽管书上说:当试验的次数较大时,投针试验的概率与n有一定的关系。可我怎样分析,计算,绕来绕去,也不能自圆其说。学生们正瞪大眼睛等待着他们试验后所期待的结果。看着同学们一脸的茫然,“空”的眼神,我有些慌了,甚至感到额头上有些冒汗。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心里焦急的想,可是,越紧张吧,越不知道问题错在哪
兵败滑铁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