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帮助的成语故事学习成语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有帮助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一毛不拔的故事【成语】:一毛不拔【拼音】:yīmáobùbá 【解释】: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成语故事】: 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的侵夺。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假如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天下人的问习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成语】:一问三不知【拼音】:yīwènsānbùzhī 【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开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成语故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假如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一场春梦的故事: 【成语】:一场春梦【拼音】:yīchǎngchūnmèng 【解释】: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一个学者赵令畤(德麟),著作了一本书,名叫{侯鲭录},这本书是记述前辈文人的事迹,文中有一段说: 六十五岁的东坡老人住在儋州昌化时,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间漫行,不时还哼着曲调。走了不久,遇着一位年已七十的老妪,她见东坡这样优悠自在,非常憧憬,便对东坡嗟叹地说:〔内翰昔日的富贵繁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后来,在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呼这个老妪做〔春梦婆〕。以邻为壑的故事: 【成语】:以邻为壑【拼音】:yǐlínwéihè 【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患转嫁给别人。【成语故事】: 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习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率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畅达,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吞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破绽、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批驳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洪水都流进大海,与已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枕戈待旦的故事: 【成语】:枕戈待旦【拼音】:zhěngēdàidàn 【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成语故事】: 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忧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闻”是听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是
有帮助的成语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