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绩老师 凌晨三点,看到一档电视节目《小崔说事·百年温情》,其中介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他们的慰问方式,不是演出,而是倾听——倾听老人的唠叨。一开始同学们有些烦,但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倾听中,大家开始明白了老人们的感情,并且越来越懂得了唠叨中包含的深刻道理,领悟出唠叨中蕴蓄的人生智慧。老人的唠叨形象地展现了反复的魅力。高考备考,又被称为复习。所谓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和倾听“唠叨”,也有不少相通之处呢。重复是记忆之母,知识的记忆离不开重复。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不写字,便会提笔忘字。我有时几天独自关在家里赶写书稿,再出门时发现,连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我们中学几年学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的数字。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回答是:“说来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确,重复对知识记忆至关重要。明末文学家张溥就是重视重复学习的典范。张溥自幼酷爱学习,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录。抄完朗诵一遍,当即烧掉;之后再抄录,直到重复七遍才停止。天长日久,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手掌都磨出了茧子。他为自己书斋起名“七录斋”,对重复学为目的,明确温故图新的宗旨。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他记忆容量大,准确度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载:“林亭(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重复学忆,还在于提高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正是在知识的重复中融会贯通的。记得我在高考前,用了几个晚上,参照课堂笔记,结合自己的理解,把高中课本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绘制出一张十分详尽的图表。在绘制过程中,我清楚地感到自己对化学课程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解题能力也日渐提高。在其后的高考中,获得了接近满分的好成绩。还记得初中有一段时间,班里同学们迷起了平面几何多点共圆的题目。中午到什刹海游泳回校,就在黑板上勾勾划划,解那些“八点共圆”“九点共圆”的题目。把一个个零散的点,通过严谨的数学逻辑归拢到一个圆上,在我们这些孩子心里趣味无穷。同学们总要相约:回家后为旧题找到新的证明途径。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深夜灯下迷恋于旧题新解的陶醉。有一位同学韩止义,每天早晨都能带来让同学们眼睛发亮的思路。韩止义同学也在初中和高中毕业时,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学生金质奖章——金质奖章,必须三年所有考试全优,而我们那一届,全北京获此殊荣的仅有两人。现在我教语文课了。我经常对同学们说:写作文,是使我们思想明确化、条理化的过程。我们第一次写一个题目,用一个素材,可能写得并不完美,就像一壶水没有烧开。下一篇作文换一个题目,又换一个素材,好比换一壶水重新烧。换来换去,永远没有足够的热度,我们能不能对一个题目重复写,把一个素材反复用,每次都努力比上一篇好一点?我们总要让作文的思维和语言达到动人的热度吧——而这,离不开重复。当然,重复学习不是简单刻板的重复,不是单纯的行为勤奋;它应该是思维的勤奋,是在重复中实现攀登和超越。说一个历史故事。有一次,苏东坡为了“做功课”,让朋友在客厅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朋友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朋友惊奇地问:“像先生
重复始得绕指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