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城镇:“丝绸之路”陇山道的咽喉要冲出秦安县城沿着310国道一路向东,途经山势险要的锁子峡,过静宁仁大川后拐入莲花镇,眼前豁然开朗,川道宽阔平坦,沿途散布的村庄宁静安详。逆清水河而上,经大地湾遗址后再行10来分钟,就来到了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的陇城古镇。作为“丝绸之路”陇山道的咽喉要冲,陇城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传说中诞生的明珠来到陇城镇这天正是逢集日,宽阔的主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异常。两三层的仿古商铺楼沿街侧立,鳞次栉比。当街中心,有一座八角形的龙泉亭,亭下便是龙泉井,井沿用鹅卵石叠砌而成,井口直径约1米,井水清澈甘甜。井旁有饮马槽一尊,朴拙浑厚。在龙泉井周围的三角地带,遍设各种摊点,此起彼伏的市声让几位号称“行游天下”的朋友现出难以掩饰的惊讶。史料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州刺史部治在陇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有道、县、镇的建制。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3年改社为乡,2003年撤乡建镇。相传陇城的故城为战国时所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唐大中三年再加补修,北宋设寨,已形成现在的陇城城,面积为210亩,城墙高6丈,城池形似八卦,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所以又称“八卦城”。清乾隆四年(1739年),北山滑坡,水逼城垣,城池一半被水冲毁,仅存一半,遂称“半个城”。道光十七年(1837年),秦安知县严长宦为护其城,五令民众筑河堤,改水归故道。上世纪中后期,城内居民历年取土修建,挖毁大半城墙,现仅存长约30米,宽8米,高10米的一段,突兀耸立在城东北处。高厚坚固的城墙内安居着几十户娲皇子民,墙外是被清水河冲刷而垮塌的巨大河床。沿着半环形的“城壕”步行,还可见到经风雨剥蚀而坍塌破败的残垣遗痕。站在城内明清一条街举目环顾,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愈加凝重,整齐的青瓦被一片片苔藓覆盖,雕梁画栋的飞檐虽古旧暗淡,朱漆门柱也已斑驳不堪,但蹲坐的石狮依然气宇轩昂,不减当年的气派和威武。在南街,我们看到一株距今约400多年的古槐,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陇城自古为商贸繁昌之地,明清两代,谋求生意者多,有专集山西客商的山西会馆。浩浩荡荡的商贾们从西安成群结队出发,经关中就上了关东南大道,然后从陇山脚下进入甘肃境内,在这个“旱码头”歇脚休整后,再次踏上西去的漫漫路途。明代陇城西街建有“都宪牌坊”,清道光年编《秦安县志》也有陇城镇“娲皇故里”牌坊的记载。可以想象,昔日店铺林立、物流汇聚、商贾云集的西部边陲小镇是何等繁荣昌盛。那些曾经发展到了极致的明清建筑,目前仅存长380米、宽7至9米的残街一条,两侧阁楼3座9间,店铺33座94间,南街名曰鞍架泼水楼一座,西街名曰五檩四双面楼一座,西街西侧马悬蹄牌坊式门一座。这也是天水保护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表现了当时陇城民众的建造水平和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观赏及历史价值。因年久失修,一些铺面的檐角已经开始剥落、掉角,更为可惜的是一部分老式铺面被主人拆除,改建为新式铺面,镇政府已制止拆除改建,并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力求恢复原貌,使其呈现古风遗韵。女娲文化的古风遗韵到了陇城,游览女娲祠当为首选。汉代以前,。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女娲庙移建在
陇城镇:“丝绸之路”陇山道的咽喉要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