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冯店镇中心学校叶秀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学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学习成绩落后,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又一教育难题。它将涉及到各方面的教育知识,对于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更是一种挑战。通过我们认真调查和研究,我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由此,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要方法。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我们的调查,%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2%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从我校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最多的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监护人关心孩子情感和想法的仅占26%。一是外出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学生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
关爱我的好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