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教版语文七下《柳叶儿》听课体会.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苏教版语文七下《柳叶儿》听课体会昨天在网上听了一节初中语文课,讲授得课文是苏教版的七年下册《柳叶儿》,作者宋学孟。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流程可以说很精巧,以简驭繁。老师先是用媒体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2015年的餐桌,一幅是1959年的街头。两幅图片相互对比的意义很明显,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饥饿的深刻认识。而后,老师又播放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的情景。这样,既有图片,又有视频,相互补充,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饥饿可谓是精简而又恰当的。《柳叶儿》一文所描写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老师如此快捷、有效地引入,是学情的需要。这样的导入、铺垫,就是极其有序,且也是有效的。有了以上的铺垫,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老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要求学生研读文本中作者的“童年滋味”。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抓住童年的滋味,一是苦,另一是乐。老师出示第一环节的学习目标,即作者的苦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段落、句子中?如何体现的?出示问题后,老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配有音乐。然后,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学习。小组学习后,各小组指派中心发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每一小组汇报后,都跟着师生的评价。作者在课文中的“苦”研究结束后,老师话题一转,由苦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乐”的段落句子。研究“乐”的方式与上一环节基本类似。之后,老师问学生:文中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呢?老师这样的预设,对学生的多元理解是大有好处的,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弥漫着的一种“特殊情感”。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有“特殊情感”的句子,并齐读这些句子——“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从而达到强调“救”与“活”二字的作用。并及时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刻地体会这两个字所蕴藏的内涵和情感成分。在学习完本课后,老师链接单占国的《挖野菜》部分句子,紧扣“玩儿”和“活命”二组词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体悟。下课前,老师在拓展部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一是刘绍棠的《榆钱饭》,一是单占国的《挖野菜》。从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毫无牵强之感,给我的感悟是——首先,最好的语文教学是充满朗读的味道的。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缺少了朗读。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多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就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而且,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所以,不论小学,还是初中,甚至高中,积极营造朗读的课堂氛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评价指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必须遵循着的一条原则。其次,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备课,才能上出精彩的课。要高度重视备课的质量,深入地研究文本,走进去,再走出来,在文本中多走几个回合,自然就会高屋建瓴,得心应手,确切地把握着课堂教学的走向。现在,很多的老师几乎是不重视备课,抄写教案应付检查,写完后,临上课的时候,连看也不看一眼,教案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不仅要翻阅提前备出的教案,仔细地斟酌教案的得与失,而且也要进行一次次的预演。第三,要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伴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小组合

苏教版语文七下《柳叶儿》听课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294838662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