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建筑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文学,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建筑。诗词作为文学中的文学,中国古建筑作为建筑中的典型代表,两者自然从一出现就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之缘。自古以来,这种缘分就犹如一坛酒,经历了岁月历史的积淀,不但没有渐行渐远、慢慢模糊消逝,反而历久弥香,愈来愈香醇,令人迷恋。作为学土木的工科生,凡事都喜欢往建筑上联想靠拢。我喜欢建筑,也着迷于诗词。诗歌与建筑既有古典婉约、精致隽秀的韵味,又有庄重肃穆、大气磅礴的感觉。我认为是建筑孕育了诗词,因此诗词的结构形式从而具有建筑美感;诗词描写了建筑,所以古典建筑也就有了一股诗词的书香韵味以及飘渺的感觉。诗词与建筑都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艺术与建筑艺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艺术的美感是想通的,她们遵循共同的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诗词与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节奏与韵律、温柔与刚健、含蓄与豪放等方面都是彼此相通的。她们互相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繁荣,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古建筑中氤氲流传的诗词墨香。“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留园如吴梦窗词, 七层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恰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陈从周徜徉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建筑因诗词而名, 诗词因建筑而传的美谈,如被盛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崔颢的《黄鹤楼》。国人历来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山水写景诗登堂入室的艺术标准, 《黄鹤楼》显然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通过“仙人乘鹤”的传说典故,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磅礴,厚重缥缈的氛围。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 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景象。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又如被韩愈称为“六朝骈文之新变,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一段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 “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全文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巍峨瑰丽的滕王阁,是建筑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因为有滕王阁的建筑,才会有王勃千古绝唱《滕王
诗歌与建筑——《唐诗鉴赏》课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