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一课时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一条无名溪水的两岸,是大山、村庄、梯田和果园。 我们村有六个自然村,其中五个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我出生的那个小村是溪水的源头之一,人家散落在两条山谷里,泉水汩汩,下自成“溪”。 从我的祖宗开垦小村,到我这儿才六代,算来也就是一百几十年的光阴。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 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30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小溪冬天结冰,人们来回走冰,只有窄处才搭小桥。,或背水而叹。一年365天,有近200多天走搭石。我是在抗日烽火年代出生的。七八岁前钻深山老林躲鬼子,没走过搭石。解放后才跟大人出山走搭石的。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没人数过。直到1964年我岳父从山外到我家串门,出于好奇,。我是从1962年起当上村干部的,直到1975年到县城工作,13年间,不超过3天就要到乡镇办事一次,,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 噢,,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我写《搭石》,没有任何前人文字可以借鉴,可以说是半生体验、一日写成,是生活的赐予。古代的文人们,写小桥流水,写古道、渡口,没人写搭石。我的文章发表后,在湖北诗人管用和的诗里读到一首同一题材的《踏石》,我想,也许叫“踏石”更准确。后来查《汉语大辞典》,果然有“踏石”这~词条: “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举例用的是孙犁《自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 、小河里摆搭石,在大江大河里则无能为力。 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中国正在搞公路村村通工程,许多山村都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由于它是~种特殊的道路,人们自觉地摆搭石,,那种美就会永远存在。
搭石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