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心,谈谈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众所周知: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平时,我们要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各人的长处,让孩子在得到同伴、老师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集体中的位置,当幼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幼儿是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的,要满足幼儿对玩具、游戏活动的需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组织等待、限制,我们改进了活动方式,以开放式的活动角形式,使幼儿能随时自主地进入活动角,自由、愉快、充分地活动,满足各人不同的兴趣需要。同时,在活动中体验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逐步使幼儿理解集体生活应有的行为、规则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 1、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切教育都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陈鹤琴说:“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常识、思想和健康。”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游戏除了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能发挥增效作用,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鼓励性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等肢体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如在角色区“娃娃家”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意地进行强、弱搭配。这样,在活动时以强带弱,相互配合,促进幼儿交往,也可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其中某一组的活动,在活动中自由地交往。这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带动部分不善表达、不善交往的幼儿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活动内容由孩子自己选择,让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有利于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望,他们能以良好的情绪与周围人交往,在儿童世界中学会处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会自主、谦让和协作。 2、教学活动中灌输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如:幼儿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引发驱动力;能使孩子们充分表现思想感情,释放精神能量,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成功的艺术活动,可以收到显著成效。例如:语言活动“怕羞的小黄莺”。小黄莺胆小害羞,在别人面前不敢大
走进童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